1915年的危难与觉醒
作者:笑谈风生2
写作文网 xiezuowen.net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陷于空前残酷的第二年。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兵力分散、顾此失彼之际,日本开始在中国加紧扩张。与此同时,国内政坛再次动荡:就在这一年,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等人被迫流亡海外。资产阶级革命派难以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又一次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5月9日,北洋军阀政府宣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令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并允许其在中国南满和蒙古东部获得特殊经济特权,还攫取了中国的多条铁路修筑权。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全国民众掀起强烈抗议浪潮: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纷纷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上海码头工人大罢工并宣布抵制日货;汉口、镇江、汉阳、长沙等地工人也组织起来坚决拒绝承认这个卖国条约。各地群众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誓雪国耻的决心。
在国家危难之际,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成为了当务之急。当时有识之士呼吁:要将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必须首先扫除封建思想的障碍,这便是"觉醒年代"的本质含义。陈独秀、李大钊、严复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力图通过思想启蒙来挽救民族危机。
面对列强全方位的压迫与威胁,陈独秀曾这样剀切指出:"我们的制度落后了,思想也落后了,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人落后。若想救国图强,首要任务便是改造国民的思想,培养具备现代意识的新一代中国人。通过办报这一途径,我希望能在十年内彻底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
这些掷地有声的言论,在当时普遍悲观的社会氛围中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正如今天回望这一段历史,我们更应该铭记:正是先驱者们播撒下的思想觉醒之火,才照亮了中国通往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