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历史中的良知与人性之光
作者:雪原狼1
写作文网 xiezuowen.net
前几天,我观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影片主人公约翰·拉贝是一名加入纳粹党不久的德国人,当时担任西门子中国区主管。与其他许多德国人一样,他并非真正理解希特勒的政策,甚至将这位独裁者视为英明的领导者。在日本侵略军威胁安全区时,他冒险写信向希特勒求助,但最终这封求救信石沉大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日本战机轰炸南京的场景。拉贝在危机时刻展开纳粹旗帜,将难民聚集在其旗下。那一刻,飘扬的纳粹旗成为了救命的护身符,无数人簇拥在旗下祈求生还的机会。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展现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求生欲望。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揪心的情节:拉贝的司机被日军杀害后,他提出用20名中国战俘作为赔偿。这一决定无疑是为了尽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在挑选这20个人时,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拉贝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艰难的选择,展现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一面。
与同类电影不同,《拉贝日记》并未过多渲染暴力场面,而是以平实的笔触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影片着重刻画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设法保护20万南京平民的生命安全。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深思:当日本战机轰炸西门子南京分公司时,拉贝升起德国国旗,使公司免受轰炸。这个情节生动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含义。
电影作为一个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它成功地提醒我们铭记历史、感恩那些在危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永志不忘为国殇的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