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经典:潘金莲形象的多维度解读
作者:铃兰LilyBl
写作文网 xiezuowen.net
在《水浒传》所构建的以暴力诠释英雄气概的男性主导世界中,潘金莲的故事引人深思。与其人云亦云地批判唾骂,不如冷静理性地去认识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这种审视方式更显真实,也更具现实意义。
潘金莲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在《水浒传》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以至于达到了"极淫妇之最"的境界。作者主观上将其定位为淫荡之妇,这种先入为主的描写手法,无形中引导读者按照既定思维去审视她。
试想,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若听母亲说某人是好人,自然会心生好感;若是被说成坏蛋,则必定厌恶甚至敌视。作者刻画潘金莲时,着墨最多的便是她的"淫"和"狠",这种塑造方式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其负面评价的认同中。
然而,在作者着力描绘潘金莲"淫"、"狠"一面的同时,却意外地展现出她性格中的另一面。这好比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本为军事防御,后来却成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书中对潘金莲身世的描述耐人寻味:"那清河县有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写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使女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于他。"
试问,一个"为头的爱偷汉子"且嫌弃丈夫无能的女子,又怎会甘愿屈从于一个自己厌恶的大户?一个简单的"缠"字,实则揭示了潘金莲对婚姻生活的无奈、痛苦与不甘心。
武大作为清河县出了名的"三寸丁谷树皮",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丑陋。而正值妙龄的潘金莲却能与其相安两年之久,足见其中隐含的心酸。她非但不主动寻欢,还常足不出户,这种表现岂是一个淫荡妇人的常态?
武松的形象如同天神下凡,任何一个正常女性都会心动。然而,这位"及时雨"的英雄却秉持着"单身主义"的爱情观。一句"嫂嫂休要惩地不知羞耻",无异于对潘金莲的心碎打击。
在机缘凑巧之下,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重燃希望。这本该是一个新的开始,可惜这种天赐良机却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
将潘金莲的故事置于更大的背景中审视,会发现这个形象远非表面那般简单。在英雄辈出的梁山好汉中,她的故事虽然充满了人性悲剧色彩,但也正是这种复杂性,让这个角色更具人情味和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