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商会》:一场温暖骗局背后的人性之光


作者:罗衣裳3

写作文网 xiezuowen.net


我从未认真撰写过电影评论,一方面是因为对影视技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也害怕流于表面。然而现在想来,艺术品的本质就是让人欣赏与感悟,何必被过多的技术术语所束缚呢?就像中学时代的课文解读,过分强调问题分析反而失去了文字本身的美感。

作为一个长期偏爱韩国电影的观众,我不禁发出了一个略带崇洋媚外的感慨:中国编剧是否也应该去韩国取经学习?对此,有人调侃道:“进修什么?癌症晚期治不好?”的确,在不少韩国影视作品中,“癌症晚期”已成为一种固定桥段。尽管这个模式已被诟病多年,却仍在荧幕上经久不衰。

近期观看了《长寿商会》,影片与《国际市场》有几分相似,虽打着商业相关的旗号,实则是一部温情的家庭伦理片。故事开篇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金黄的麦田间,两个年轻人相视而笑,互问姓名。这段开场虽温暖却不显突兀,似乎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

影片主人公星七是一个脾气暴躁却又有些可怜的卖场员工,晚年独居,与社会脱节。他邂逅了一位经营花店的金妮和她的女儿,两人从陌生到相知再到恋人,这段关系看似温馨浪漫。然而细心观众不难发现,这场黄昏恋背后似乎暗藏玄机:金妮对星七的主动追求,卖场老板为获取星七认同区域开发计划的“美差计”,都让人感到一丝违和。

随着剧情推进,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金妮是星七的妻子,而卖场老板正是星七的儿子。他们之所以以邻人或同事的身份出现,是因为星七患有老年痴呆症,早已忘记了自己的亲人们。导演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骗局”的手法,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又感到一丝意外。

尤其是影片结尾,当星七被告知真相,并在孙女的帮助下翻看家族相册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教堂的熟悉感、金妮的关怀与情意,都源于这对老年夫妻间的深厚感情。这个老套路的情节,在两位老戏骨的精彩演绎下,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没有俊男美女的标配,没有粉丝效应的加持,有的只是两位演员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这个商业大片盛行、粉丝明星占据荧幕的时代,像《长寿商会》这样专注于剧本打磨和人性挖掘的作品,似乎成了一种稀缺品。它提醒我们:电影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是艺术家雕刻生命的杰作。也许,正是这种回归本质的创作态度,才能让观众在光影交错间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