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他留着独特的"地中海"发型,一圈稀疏的白发从退休起就再未去过理发店——都是外婆为他修剪打理。他有一双深灰色的眼睛,鼻梁高挺,架着一副老旧的矩形框眼镜。
外公平生节俭持家,这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固守的美德。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他,亲身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养成了极强的节约意识。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折断了外公眼镜的一只脚架。面对我的过失,外公并未责备,反而安慰我说:"没事的,我自己修补一下就好。"当我妈妈提出要给他买副新眼镜时,他立刻摆手拒绝,坚持用502胶水将损坏处粘合固定,继续使用了许多年。
对外公来说,节俭不只是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件已经穿了十多年的棉衣,他始终舍不得丢弃。当妈妈整理衣物准备处理掉时,外公如获至宝般地将它找出来,自己动手缝补修缮,让这件旧衣重获新生。
在我们家,节俭似乎是一种时尚。超市购物小票被翻转过来当作草稿纸使用,破损的拖鞋经多次缝补后继续穿着行走,甚至一件起了球的毛衣也会经过精心改制重新利用。
外公常说:"节省下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珍惜。"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俭行为,在他眼里都是一种珍贵的生活态度。
通过观察外公的行为举止,我逐渐明白了那个特殊年代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记。正是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洗礼,才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