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以“中庸”为行为准则,倡导“与世无争”,因此,“韬光养晦”成为许多人立身处世的原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冲击,时间观念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人都渴望尽早崭露头角、成就事业。于是,韬光养晦与崭露锋芒似乎构成了一对矛盾体,各自拥趸众多。
历史上的诸多伟人事例证明,真正的成功往往源于他们内心的沉潜与积累。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多达十余年,直至二十七岁时才因“三顾茅庐”而闻名天下,最终成就了自己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北宋文学家苏洵虽年至不惑方才步入仕途,但这并未阻碍他文采的闪光,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策论大家之一。此外,《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更是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执着精神,才将这部传世巨著呈现给世人。
另一方面,才华横溢、早早崭露锋芒的例子同样不在少数。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其七岁时所作《鹅》诗更是广为流传;曹植笔下的“幽并游侠儿”,生动刻画了少年得志的英雄形象;民国才女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至今仍被许多人铭记于心。而今,诸如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作家也备受关注,他们的作品在图书销售榜上屡占鳌头。
人们常说:“韬光养晦,颐养天年。”亦有言:“自古英雄出少年。”然而,历史长河中也不乏“伤仲永”式的人物,以及那些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之辈。我们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呢?
纵观历史,不论是诸葛亮、苏洵还是曹雪芹,他们的成功并非简单地取决于是韬光养晦还是锋芒毕露,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持以勤奋努力的态度。诸葛亮潜心钻研,以天下为己任;苏洵闭门读书数十年,终获文豪赏识;正是基于不懈的追求与努力,才有了今日的成就。
无论是成为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还是甘于平淡的生活,在生命的长河中唯有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前行,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因此,“努力”才是人生的真谛,是我们在任何境遇下都应该坚守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