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年起,杜甫这个名字便常在耳边回响。
记得年少时,我曾稚声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些诗句仿佛有生命一般,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无数涟漪。那时的我以为杜甫便是诗歌的化身,是完美的存在。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我对他的认识也在悄然改变。
当有人告诉我,诗圣也不过是个形容枯槁的老者时,我不禁与人争论。那般意气风发的样子,在我心里怎容得下这样的世俗之见?
待到后来,我才真正读懂了杜甫。
在困顿潦倒中,他写下"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当小儿子饿死,他仍能悲悯天下苍生。即便身陷囫囵,他也从不怨天尤人。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背后,是一个文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
杜甫的诗词中极少欢快篇章,即便是有,也难免染上时代的悲凉。
这样的矛盾令人叹息:一个想要歌颂美好之人的诗人,却总被现实打磨得只剩悲切。这不正是那个动荡时代的写照吗?
站在当下回望杜甫,我终于明白:
这个貌似固执的老人,在诗词中留下了整个时代的呐喊。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具有深沉人文关怀的精神导师。他的作品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对年少的我而言,杜甫是遥不可及的诗界泰斗;而对于如今的我来说,他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的精神导师。
他不仅以江河般的才华令我折服,更以悲天悯人、宽厚仁慈的心灵打动于我。这或许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真实的情感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能够叩击每个读者的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