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写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小时候也常常听到长辈的教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里暂且回避读书的话题,专注于探讨"有益"或"有用于社会"这个概念本身。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感到自己被需要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表现,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他人的一言一行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我们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这种体验凝结为价值观,正如前文所述两例所示。
对被需要的心态应当进行多角度分析:
积极方面而言,感到自己被需要证明了个人的价值,是获取生存资源的基础。这种感受不仅给予人尊严和生存的权利,更让人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被需要的心态经过历史沉淀,逐渐演变为一种高尚品德。追求被需要,即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自我价值感,使人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若大多数人认同这种价值观,整个社会就可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诸如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美德将获得存在土壤,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但另一方面,被需要的心态也存在危险的极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心态实质上是人的内在需求。人们不仅需要生存和安全,也需要社会的认可。但如果过度追求或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自我"异化",最终丧失自我的独立性,甚至完全为他人而存在。
其误区在于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被需要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但不能将全部价值建立在满足他人之上。盲从和无条件付出,就好比所谓的"愚孝"与"愚忠",过分迎合会导致人格扭曲。一些片面的价值导向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给大众,使"被需要"异化为"听话的工具"。例如,曾有"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之类的话语公然出现,而年轻人为了抵抗这种思维方式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私自利。
因此,被需要的心态必须与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反思相结合才能健康发展。我们要认识到,确实应当重视自己的价值,但更应明确社会具体需要什么,这些需求是否合理,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除了一般的技能和服务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由发展的个人和强大的和谐个体。
当被需要的心态从单纯的渴望升华为持续的行动时,个人与社会才达到完美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