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在豪门贵族挥霍无度、奢靡成风的同时,路上却仍有饥寒交迫的百姓因贫而亡。
但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每天,在大大小小的饭店和餐厅里,大量的剩菜剩饭被倒入垃圾桶,这些浪费的食物量相当于一个家庭几年的口粮,然而在一些贫困山区,人们还在数着米粒喝粥度日。
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家尚未全面关注到贫困地区。但当你在浪费粮食时,可曾想过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的人们?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所大学里,每周被倒掉的饭菜量相当于一亩地的产量;而学校一年浪费的电量,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使用58年。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绝非虚言。
当我们倒掉一碗饭时,在这一碗饭中凝结着农民伯伯多少的心血与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诗连一年级的小学生都会背诵,但又有几人真正体会过农民的艰辛?
在烈日炎炎之下,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负青天,用汗水浇灌着每一株麦穗的成长。而我们却站在繁华的都市中,肆意挥霍他人的劳动成果。
还记得在一次春节晚会上,牛莉说过这样一句话:“哪个城里人不是从农村过来的?农民就是城里人的父母啊!”是啊!
我们在浪费什么?我们不仅在浪费农民的心血,更是在浪费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奢侈成风的民族,终将难逃衰亡的命运。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是一种传承,节约是一份责任。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