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行为,"为什么这样做?"的提醒往往比"不要那样做."的禁止更容易被接受。然而,在诸多家庭教育场景中,人们有时会忽视这一简单的道理。
记得一次在超市结账时,听到一位母亲严厉地说:"不能买糖果!你再闹,我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孩子的哭声让周围人都为之驻足,我不禁心生恻隐。那一刻起,我也开始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
那段时间,我因为渴望拥有一部手机而与父亲产生了矛盾。班上同学的炫耀让我禁不住虚荣心的驱使,多次向父亲提出要求。每次父亲回家,我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暗示和恳求,但得到的回应总是:"等你长大些再说。"渐渐地,我开始变得急躁,甚至与父亲发生了争执。
然而,第二天父亲竟然买回了新手机。当我迫不及待拆开包装时,父亲却将我带进书房,语重心长地说:"爸爸知道你喜欢手机,但作为一名家长,我更担心的不是价格,而是你的视力和自制力。手机虽是必需品,但过度使用会伤害眼睛,现在不正是好好学习的时候吗?"这番话让我顿感羞愧。
父亲或许没有传授给我什么深奥的人生道理,但他用这种温和而理性的沟通方式教会了我:真正的爱不是简单地满足要求,而是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小树需要园丁的修剪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成长也需要这样的引导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