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想要一只瓶子,我没给他。于是他放声大哭,任何人都无法安抚他的情绪。
半小时后,他的哭声停了,开口说的第一句话还是:“瓶子。”
我说:“瓶子已经扔掉了。”话音未落,他又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站在一边轻轻劝道:“他已经两岁了,别再惯着他了。”于是我又开始编造谎言:瓶子像水一样蒸发了,我把它吃进肚子里了……
但儿子只是重复说:“瓶子!我要!”我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了泡影。
人为什么会成长?或许就是在认清妥协与失去的那一刻。小时候,我们像野草般恣意生长,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其实,孩子的欲望比任何一个暴君都要强烈得多。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让我们如此敬佩孩子。
我们教育孩子节制,不是要磨灭他们所有的欲望,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明白:
有些东西不属于我们,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拥有。
那天在街上,儿子看到了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他让我拦下车回家,我说:“这是别人的车,爸爸不能随便拦。”
走到一家快餐店门口,他看到最爱的小笼包,伸手就要去拿,我告诉他:“那是别人的,如果你想吃,就得用钱去买。”
我的外甥七岁时曾偷摘别人摊位上的一颗烂杨梅。回家后被姑姑责备,他委屈地说:“那颗都快烂了,我只是想尝一口而已。”
姑姑铁青着脸说:“一颗也不行!除非你用钱买!”
现在,这个七岁的孩子对我说:“我要赚很多钱!我想开一家水果店,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他依然有欲望,但那欲望已经有了分寸。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需要漫长的等待和付出。
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在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都是我们的,有些东西我们必须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去争取,或者学会释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