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2005年秋天的一节语文课上,我第一次遇见了丰子恺的名字。那天我们学习了他的《杨柳》,在授课之前,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位艺术家的基本情况,说他讲究随缘二字。当时我对"禅"这个字眼感到新奇,只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玄妙意味的东方智慧结晶。那时起,我就心向往之。
由于市面上关于丰子恺作品的书籍不多,而介绍"禅"的书又让我有些失望,于是我决定买一本《菜根谭》来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偶尔翻阅时,那些超然物外的文字确实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我曾想象丰子恺应该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在田园生活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然而今年在书店里遇见丰子恺的书时,我不禁大为惊喜。翻开他的著作,发现与我想象中的形象竟是如此不同。例如他在《佛无灵》中写道: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及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抗战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难者,时有所闻。)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是"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念佛、诵经。但他们的吃一天素,希望比吃十天鱼肉更大的报酬;他们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他们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
读到这样的话,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超然物外、不食人间烟火。真正的禅意生活应该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之上。
后来我才明白:"随缘"二字的真谛,并非一味地退让与逃避,而是要懂得何时该放下,何时又该执着。面对不合理的事情,需要挺身而出;而当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时,也要学会适时放手。这才是对"随缘"最恰当的理解。
禅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反而是直面生活的智慧之学。正如有人所说:"若懂了禅意,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若不懂得,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不过是些空话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