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沥淅淅的雨丝在空中飘荡,天空显出一种淡淡的青灰色调。我踩着泥泞的山路前行,脚下不时传来"吱呀"的声响。清明时节,又到了扫墓祭祖的日子。
先人的陵墓已被四月的草木完全覆盖,显得萧瑟而沧桑。它静静伫立在那里,仿佛刻意隐退,选择沉默来守护自身的庄重。死亡,理应是无声的存在。
然而生命的顽强在此刻显现:大片的杜鹃花和连绵的迎春花在灰暗背景下绽放,倔强地装点着这个特殊的时节。我时常思考:为何要在万物复苏的四月纪念逝者?当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是否就意味着母体的耗损与凋零?
人类从母体中孕育而出,既独立又依存。汲取母爱的滋养,享受无尽的疼惜。可当我如四月花朵般绽放时,母亲却步入学衰之年。这种单向的付出是否太过残酷?美的绽放往往伴随着母体的衰退。
天堂的概念慰藉着我们的心灵,但我们无法证实其存在。于是死亡成为人生最后的句点。我们在每年清明相聚于墓前,倾诉对先人的追忆。潜意识里渴望发现:他们依然在场。
四月的雨依然绵延,天空依旧蒙蒙,野花依旋试图用绽放抗争。与永恒自然相比,生命太过短暂。我明白了应该怎样绚丽地绽放:为了爱我的人和我所爱的人,无论是逝者还是生者。
愿多年后,在某个同样雨润的四月,暮年回首时仍可以说:在生命的春天里,我没有辜负任何期待,而是以最美好的姿态盛开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