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儿时的百宝箱,映入眼帘的是几本封面残破的连环画册,一本注音版的唐诗选集,还有一些人物表情夸张的搞笑漫画。
记得有人常说要把人比作一本书,而在我心中,爸爸却如同一座难以解读的图书馆。他的严肃和不苟言笑,让我常常觉得他像是一本艰深难懂的牛津词典。
也许是因为我是女儿的缘故吧,从小到大,我和妈妈的关系更为亲密些。而爸爸总是因为工作原因长年奔波在外,即使在家的时候也很少与我交流对话。每次接过妈妈递来的电话,我都会感到一阵局促不安。
记得那是在一个午后,贪玩的我不听妈妈的劝阻,擅自跑到屋外玩耍。不料脚下拌到一块碎砖头,膝盖磕破流血,哭着跑回了家。身后传来爸爸的脚步声,但是他只丢下了一句"自己起来"就转身走开了。那一刻,年幼的我仿佛感受到了他的冷漠。
孩童的心总是天真的,在我的想象里开始构思这个故事:反派角色一定是爸爸无疑了!
直到多年以后,母亲不经意地告诉我一个秘密——原来那天爸爸一直在暗中保护着我。他跟在我身后三条街的距离,默默注视着我在摔倒后一次次爬起,最终禁不住心中的感动。
上了初中之后,我发现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每天清晨准时送我去上学;晚上也早早地站在学校门口等待;回家路上他总会贴心地安慰因成绩而沮丧或为考试而紧张的我...
可是,真正改变的其实在另一个方向——我学会了换个角度看世界。原来,在那些看似严厉的背后,藏着的是无声的爱与守护。
爸爸啊,当我再仔细阅读您这本"书"时,终于品出了其中深藏的味道:您的关爱就藏在那碗晾凉的绿豆粥的香甜里;藏在我放学回家时您袖口萦绕的淡淡烟草味中;还有,在我受伤后坚持跟了三条街默默守护的无言付出...
如今的我才懂得,原来爸爸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大词典,而是一本平淡却温暖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