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作家笔下,山西汾河曾是何等令人神往之地:清澈的河水蜿蜒流过,水边芦苇摇曳生姿,明黄的水凤仙、累累红珠子的火棘点缀其间,蓝得发紫的小蝴蝶在其间翩翩起舞,屋檐下燕雀嬉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记忆,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根与魂。
可如今,这一切的美好已成奢望。站在汾河边,映入眼帘的是浑浊不堪的黑色水流,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油气味,能见度不足十米。天空被燃煤染成了病态的黄色,土地覆盖着煤渣,植被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秃秃的黑土与矸石。当地居民形容河水为"一块块稠黑泥结成的板子",这般景象,怎不叫人心痛欲绝。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污染,基层干部的态度令人深思。一位村民在记者面前失声痛哭,却换来村里人的嘲笑;村长一言堂式的决策下,村民们为了两千多元的分红而欣喜,对环保与维权漠不关心。有人说:"习惯了就好,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这样的话语背后,是何等的心酸?
更令人忧心的是下一代。孩子们患上了怪病:牙齿发黄、免疫力低下,癌症发病率急剧上升。一位母亲面对质问时的回答更是让人心寒:"管不了那么多。"这种无奈的表态,折射出现实中的无力与妥协。
历史悠久的云冈石窟也难逃厄运。佛像被煤灰蒙蔽了笑容,昔日蛙声鸟语的山岗变得死寂无声。考古学家感叹:地下已逼近临界点,土地正在逐渐塌陷。这不禁让人想起一位老人的哀叹:"你们这一代不行啊……"
高度发达的文明,本应带来更美好的生活。可我们亲手将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根基的土地推向崩溃边缘,让"中国"最早的发源地蒙上永恒的阴影。曾经辉煌的历史被黑色遮蔽,人们在追逐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似乎已忘记了守护家园的责任。
故乡是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载着生命的记忆与情感。而当这段记忆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时,这份深情又该何去何从?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文明,即便再繁华昌盛,又有何意义?